当前位置: 首页 > 支持政策 > 政策详情
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印发珠海市能源六大领域常见风险点及具体防范措施的通知(珠发改能监〔2024〕10号)
: 2024-06-04 01:00:00 : 超级管理员

各区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市直属有关机构,中央和省属驻珠海有关单位,珠海供电局等各能源企业:

  为切实加强能源安全风险源头管控工作,把安全风险管控置于隐患前,把隐患排查治理置于事故前,市发展改革局牵头梳理了能源六大领域常见风险点及具体防范措施,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方位强化安全风险源头管控,推动实现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在对近年来全国各地能源相关领域安全事故的系统梳理后,深入剖析其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全面系统归纳总结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类风险点,针对每一个风险点研究具体防范措施,充分发挥能源企业和各领域能源专家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经过多轮反复修改,最终形成覆盖油气长输管道、电力设施、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电化学储能电站、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等能源六大领域的常见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现将《珠海市能源六大领域常见风险点及具体防范措施》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请各区政府(管委会)高度重视能源安全工作,及时传达给工信、公安、自然资源、生态、住建、交通运输、水务、农业农村、文体、应急、市场监督、城管、消防等各有关部门及镇街,加强宣传引导,以严查细管的高压态势,深耕安全监管“责任田”,按照“四不两直”方式,针对各能源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定期随机抽查检查对象,尤其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分布式光伏、电化学储能电站等数量较多的领域,根据监管对象的不同,联合相关单位对照常见风险点开展现场检查,实现隐患早发现、早整改。充分发挥行业安全专家和第三方专业安全服务机构的专业能力,提升监督检查和隐患排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效果,确保监管取得实效。

  二、市直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中央和省属驻珠海有关单位加强行业指导,及时传达给下级有关单位,特别是针对新能源、新业态,及时出台行

业管理规范、工作指引等,积极引导行业健康、安全发展;突出加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安全监管和执法抽查,做好重大隐患排查整治见底,重大风险管控到位;开展跨行政区域及其他确需由市级监管部门查处的违法行为。

  三、各能源企业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对照常见风险点,积极推动能源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严把设计、建设、生产、运行、退出等各环节安全关,着力从源头防控、常态管控、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四个方面下功夫,将能源安全要求融入能源发展的全过程,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本制度不作为能源安全隐患排查的强制性标准规范,不是开展检查的唯一衡量标准,尽可能覆盖能源各领域风险点和具体防范措施,不作为确定对应领域风险点和防范措施的唯一依据,各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是否使用,对于不当使用导致发生安全事故或其他损失的情况,我局不承担相应责任。

  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或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

  附件:珠海市能源六大领域常见风险点及具体防范措施

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4年5月30日


附件:珠海市能源六大领域常见风险点及具体防范措施

一、油气长输管道领域

序号

常见风险点

风险等级

具体防范措施

1

在运管道含光缆:近距离施工管控不当导致油气泄漏、火灾爆炸或光缆中断

严格落实油气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完善设施本质安全
1.管道线路及站场阀室建设(包括管道材质、控制系统及线路埋深、标识等)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及设计文件要求;
2.建设光纤预警、视频监控等系统管控措施。
管理措施
1.严格执行设计文件及方案要求;
2.施工前告知已建管道管理的主管单位,在已建管道5m范围内动土应事先征得已建管道企业同意后方可施工,施工期间由该单位进行监督;
3.开工前,采取调查、勘查、核实等手段,详细了解施工作业内影响情况,制定措施方案,注意对地下障碍物的保护。并请已建管道主管单位现场确定管线走向实地位置后,由测量人员用雷迪对并行管线进行测量、标识,做好警戒;
4.在已建管道与施工区域之间设置满足要求隔离措施,对需要暴露已建管道的地段应实施全过程防护;
5.施工过程中应对已建管道及其他附属设施的标志标识进行妥善保护,当施工中需要移动、掩埋或拆除标识时,应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恢复;

6.当车辆设备必须通过已建管道时,应指定通道并在管道上方搭建临时钢便桥、铺设钢板等防护措施,车辆设备不应在已建管道上方停留及作业,重型机械不得在役管道上行走,若横穿时,须铺设钢管排或钢板;
7.施工前探明在役管道的走向、埋深,对作业带内的在役管道作出明显警示标识,对施工人员进行教育,告知并行管线位置;
8.土方管沟采用挖掘机开挖,专人指挥,专人监护;在役管道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管道中心线两侧各5m)严禁取土;
9.对作业人员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审查,作业人员必须符合上岗作业条件。开展作业前安全培训、安全技术交底,规范作业流程,操作规程,对风险进行告知;
10.严格执行作业许可制度,JSA作业前分析制定;
11.生产、技术、安全监督人员负责对施工作业情况进行旁站检查,重点检查措施落实及许可流程的执行,保证下沟作业全过程受控;
12.采用高质量防腐涂层和阴极保护系统,定期检测管道腐蚀情况,及时修复;
13.在规划阶段避开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域。
应急措施:
1.制定应急预案及应急处置卡;
2.加强培训和演练;
3.加强应急物资及应急救援器材的建设。

2

第三方野蛮施工、勘探、钻探等造成油气泄漏、火灾、爆炸

工程措施
1.管道线路建设(包括管道材质、控制系统及线路埋深、标识等)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及设计文件要求,正确设置并适时补充三桩一牌,确保标识通视,安装警示牌、风险告知牌、风向标;
2.管道巡护或信息收集获取有效第三方施工信息后,应当向施工责任人书面告知管道安全风险和管道保护要求,对拟交叉段提前进行布控,开挖探坑,正确标记管道、光缆位置。
管理措施
1.执行公司管道保护管理规定,不断健全第三方施工管理制度,对管道相遇相交施工活动进行管理,避免因第三方施工导致管道损伤(泄漏)、附属设施损坏和新增占压、间距不足隐患;
2.管道线路巡护应查看、记录管道沿线人员活动信息,对任何可能威胁管道安全或导致管道路由状况变化的第三方行为进行识别;
3.拓展第三方施工信息收集渠道,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乡村组织等建立稳定联系机制,对管道周边群众开展管道安全宣传,及时获取和掌握管道周边的规划建设、交叉工程动态信息;
4.双方协商制定管道保护方案,签订安全保护协议。管道保护方案需报地方政府审批的,应协助做好报批工作。开工前,组织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培训;施工中,派员进行现场监护;竣工后,对管道保护设施进行验收。第三方施工相关信息应录入信息系统,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
5.对于未经许可的施工行为制止无效时,应立即报请当地政府管道保护主管部门协调解决,同时采取必要实物防护措施警告、阻止危害行为,当对方存在暴力行为倾向时,做好自身安全保护并及时报警。对已违法修建的构建筑物、工程措施等对管道形成占压、间距不足或存在其他安全危害的设备设施,管道企业应协调对方拆除以上设备设施,当对方拒不配合拆除或存在进一步侵害管道安全的行为时,管道企业应及时报请当地政府管道保护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6.使用管道IMS巡线系统管控巡线员巡检质量,通过管道泄漏报警系统及SCADA系统实时监控管道运行压力及泄漏情况,按要求每3年定期开展管道内检测;线路管理人员及巡线员每天对第三方施工点、施工高发区域进行巡护;区段长、管道工程师、主任等管理人员按要求定期进行现场巡检及监督检查;
7.与沿线相关单位加强沟通,及时掌握相关施工信息。
应急措施
1.制定应急预案,并开展应急预案培训、演练,发生突发事件,按照要求汇报和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2.制定应急预案及应急处置卡;
3.加强培训和演练;
4.加强应急物资及应急救援器材的建设。

3

X70及以上钢级天然气管道环焊缝质量风险

工程措施
组织开展环焊缝开挖复检,根据开挖复检结果,对不合格口进行适用性评价和修复处置。
技术及管理措施
1.依托环焊缝排查数据管理平台,开展环焊缝排查相关数据的收集,以高后果区内变壁厚口、弯头连接口等特殊焊口为重点,加强日常巡检和风险管控,发现问题后及时启动应急处置;
2.通过专项技术攻关,促进环焊缝失效机理、检测评价和修复技术的深化研究,持续提升环焊缝排查治理和风险管控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3.采用数据驱动算法对年度计划开挖焊口再筛查,通过数据挖掘指导精准开挖;
4.充分依托集团公司环焊缝排查数据系统管理平台和APP工具对每道环焊缝的开挖复检数据进行实时实地采集、上传及审核,确保排查数据真实、完整、准确;
5.组织开展无损检测第四方复评,杜绝开挖复检过程出现错评、漏评问题,确保排查结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6.通过资料排查、底片复核、内检测信号复核、开挖复检等方式排查可能存在缺陷的焊口。
应急措施
制定应急预案,并开展应急预案培训、演练,发生突发事件,按照要求汇报和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4

触电

完善设施本质安全
电气设备及设施严格按照火灾爆炸等级设计安装和维修。
加强安全管理
1.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
2.电气作业必须是有资质的员工,且严格执行作业制度,2人以上操作,指定至少1人作为监护人;
3.定期对电气设备设施进行检查。
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1.制定应急预案及应急处置卡;
2.加强培训和演练;
3.加强应急物资及应急救援器材的建设。
其他 加强安全标志的管理。

5

管道本体、地震、地质灾害等原因造成管道破裂,发生油气泄漏及火灾爆炸

工程措施
管道线路建设(包括管道材质、控制系统及线路埋深、标识等)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及设计文件要求。
管理措施1.执行集团公司及公司管道完整性管理、地质灾害管理、清管、内检测、老旧管道管理等规章制度;
2.定期对油气管道进行内外检测,及时发现处置异常缺陷;
3.每年组织汛前汛后地质灾害排查,及时发现并治理可能或出现的水毁和地灾点;
4.安装地震监测报警装置,关注管道沿线地区的地震局,及时获取地震信息;
5.定期对管道进行维护保养,保持管道的清洁,防止管道杂质冲刷磨损;在管道和附件的外表面涂覆阻燃材料,降低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6.在易见、易取的地方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在油气管道附件设置防火墙、防火门等设施,防止火焰蔓延;
7.每天上午/下午开展徒步巡查,做好沿线异常或变化信息收集、记录并定期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关键节点或分段配置压力、流量监测及远程传输系统,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响应并处置;
8.做好高后果区信息公示,安装高后果区视频监控装置,高后果区配备燃气泄漏报警装置,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9.与管道沿线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厂矿企业等建立有效联系,做好管道保护宣传;
10.实施严格的第三方施工审批流程,严格按照审批通过的施工方案施工,无方案严禁作业;
11.利用腐蚀探针、挂片等方式加强管道腐蚀监测。
12.在规划阶段避开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域;
13.加强地质评估、地质沉降等监测。
14.加强管道沿线的巡护,加固山体的防范工程,避免山体滑坡等情况发生。应急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并开展应急预案培训、演练,发生突发事件,按照要求汇报和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6

油气中毒

1.严格落实集团、公司职业健康管理相关制度;
2.在现场可能存在油气挥发或接触汽油柴油的部位,设置“佩戴防毒面具”“当心中毒”等安全警示和提示标识;
3.每年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教育或职业病防治培训,使员工掌握本岗位可能接触油气的环节、防护措施及自救互救技能;
4.每年委托有资质单位开展现场汽油浓度检测,对超标区域进行治理;
5.进入罐区、过滤器区、收发球筒等密闭空间作业前或作业过程中,必须检测油气浓度。加强设备设施巡检、维护,发现跑、冒、滴、漏或设备故障及时处理;
6.加强设备设施巡检、维护,发现跑、冒、滴、漏或设备故障及时处理;
7.确保现场气体监测系统正常运行;
8.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7

油品浑浊质量风险

1.严格落实公司清管、工程管理和成品油质量管理相关制度;
2.对施工过程中水杂清理工作进行全过程跟踪和确认,落实清管和扫排水措施;
3.管输过程中加密取样跟踪油品质量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不合格油品扩散;
4.出现紧急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应急处置卡流程开展应急处置。

8

检维修质量风险

1.作业前编制安全作业方案或作业计划书,明确和落实检修安全质量保障措施。检维修原则上采用盲板隔断彻底清洗置换方式开展,不推荐带压堵漏或带压作业等;
2.执行“一票两卡”和JSA风险分析,严格按照票卡步骤进行作业,做到无票卡不作业。作业之前成立JSA作业安全分析小组开展分析并制定针对性措施,做到作业风险处于受控状态;
3.加强对检修人员和监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作业现场做好条件确认和安全监护,发现三违行为和其他异常时及时叫停维检修作业;
4.检修完成,现场监护人和维检修人员共同参与检修质量验收,确保检修质量合格后关闭检维修作业票卡。

二、电力设施领域

序号

常见风险点

风险等级

具体防范措施

1

火灾事故:操作不当、电力设施开关、变压器、母线槽、电缆等设备发生故障可能会引起放电、电流过大产生危险温度引发火灾。

1.加强操作票管理,操作人员需掌握相关电气知识,熟悉操作规范和电力安全规程等,严格履行监护复诵制度;

2.定期进行电力设备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同时做好设备的绝缘性能测试;

3.电力设备存在隐患时,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增加巡视频次,落实相关安全措施;

4.特种作业人员需持证上岗,严格执行动火作业管理要求;

5.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加强各接点物理状态及温度的检查,做好火灾应急处置方案和防控措施;

6.在运行设备区域配置消防器材,加强对相关作业人员的日常及应急处理培训。

2

触电事故:人体接触到电力设施带电部分,可能导致直接电击;设备故障可能导致人员间接触电或在高电压区域,人体接触到未接地或接地不好的金属部分引起的感应电触电。

1.加强操作票管理,操作人员需掌握相关电气知识,熟悉操作规范和规程,特种作业人员需持证上岗,严格履行监护复诵制度;

2.安装防护措施、划定安全区域、设置警示标识;

3.严格执行工作票管理规定,在临近带电区域作业时做好安全隔离措施,安全距离不足应停电措施或采取带电作业的方式;

4.严格执行工作票管理规定,执行停电、验电、装设接地线等技术措施;

5.在临近带电区域作业时做好安全隔离措施,安全距离不足应停电措施或采取带电作业的方式。

3

感应电伤害:含作业现场

1.平行或邻近带电设备导致检修设备可能产生感应电压时,应加装接地线或使用个人保安线;
2.检修母线时,应根据有无感应电压和母线的长度等实际情况确定接地线数量;
3.在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交流同杆多回线路的单回停电侧作业时,应采取可靠的感应电防护措施:穿戴导电鞋、静电防护服或全套屏蔽服装;
4.在与高压带电线路交叉或临近的架空地线上作业时,应采取可靠的感应电防护措施。

4

电力设施存在外力破坏风险

1.落实现场安全交底等措施;
2.落实物防、技防等防护措施;
3.发挥政企联动作用共建共防;
4.加强巡视和宣传,及时制止线路附近的烧荒、烧秸秆、放风筝、爆破作业、大型机械施工、非法采沙等可能危及线路安全运行的行为;
5.完善设备安全警示标志。

5

反送电伤害:含作业现场

1.防止客户侧反送电。检查双电源和有自备电源的客户已采取机械或电气联锁等防反送电的强制性技术措施;
2.在低电压回路进行停电检修工作,验明检修的低压回路确无电压后,至少采取下列措施之一防止反送电:(1)所有相线和零线接地并短路,(2)解开连接线并装设绝缘遮蔽,(3)在开关操作把手或熔断器的操作处悬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标志牌,必要时加锁;
3.发电厂、变电站等厂站线路侧设备上的停电作业,线路及有关支线对侧均应接地或在工作地点靠线路外侧接地。

6

触电

1.人员、工具及材料与设备带电部分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做好围闭、隔离防护措施;
2.对带电设备采取绝缘屏蔽;
3.临近带电设备作业时佩戴合格的绝缘手套、绝缘靴等个人防护用品;
4.临近带电区域设置安全隔离措施及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
5.严禁人体触碰未接地的导线和设备,严禁人体触碰运行中的星形接线设备的中性点;
6.人体与电力设施的带电部分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7.所有电气设备的地电位金属外壳应配置良好的接地装置;
8.只有在合上接地刀闸后,方可打开环网柜的柜门;
9.地面的配电变压器应设置箱式外壳或安全围栏,并设置“止步,高压危险!”等标志牌;

10.凡装有攀登装置的变压器、线路杆塔、融冰装置等,攀登装置上应设置“禁止攀登,高压危险!”标志牌;
11.高压电气设备验电时,应戴绝缘手套,手应握在手柄处,不应超过护环,验电器的伸缩式绝缘棒长度应拉足;
12.装设接地线、个人保安线时,先装接地端、后装导体(线)端,拆除的顺序与此相反;
13.在发电厂、变电站等厂站的高压带电区域内或临近带电导体附件,禁止使用金属梯子、钢卷尺、带有金属丝的线尺、皮卷尺和测绳;
14.在变压器油箱、事故油池、消防水池、电缆井等有限空间,移动照明应使用36V以下电压,金属容器内、潮湿环境下,应使用12V安全电压;
15.建立突发情况、汛期、内涝的应急断电措施;
16.设备停电作业,应先验电,确认不带电后开展工作。

7

电击

1.在测量电气设备绝缘电阻前后,应将被测量设备对地放电;
2.通过绝缘绳索传递大件金属物体时,构架或地面上的工作人员应将金属物体先接地、后接触;
3.工作人员接触电容器前,串联电容器、与整组电容器脱离的电容器应逐个多次放电,装在绝缘支架上的电容器外壳应放电。

8

电弧灼伤

1.按照操作规程规范开展作业,避免因操作不当产生电弧;
2.按照相关规程定期开展设备巡视、试验、检修,避免因设备故障产生电弧;
3.操作相关设备时穿戴防电弧服、防电弧面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4.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

9

水灾

1.按照相关规程定期开展设备巡视、制定应急抢修方案、配置应急设施,确保电力设备状况良好;
2.对局部水浸黑点区域,在控规基础上或结合电力设施运维经验适当增高基面,降低水浸风险;
3.对重要用户、电力通道及场所供电,配电房及相应装置尽量避免设置于地下室。

10

火灾:含设备、动火作业等

1.按照相关规程定期开展设备巡视、试验、检修,确保电力设备状况良好;
2.使用阻燃材料、防火涂料、防火门等;
3.在电力生产场所、电气设备区域配置火灾监测装置、自动灭火装置、齐备的灭火器材等;
4.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完善供电电力设备设施场所的防火、防排烟措施、联动报警功能,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
5.电气设备着火时,首先立即切断有关电源,然后进行灭火;
6.在林区、牧区施工现场,禁止吸烟并按安全规程要求使用明火;
7.焊接与热切割作业前,清除作业点周围10米内的易燃易爆物,备足灭火器材,现场的通排风应良好;
8.在电力生产场所、电气设备区域严格执行动火作业管理要求。一级动火作业过程中,每隔2h~4h测定一次现场可燃气体、易燃液体的可燃蒸汽含量是否合格,发现不合格或异常升高时,应立即停止动火,未查明原因或未排除险情前,不应重新动火;
9.供电设施附近严禁堆放易燃易爆材料。

11

爆炸:含动火作业、运维等

1.按照相关规程定期开展设备巡视、试验、检修,确保电力设备状况良好,定期监测涉爆场所相关指标及参数;
2.采用隔爆装置等,设备避让爆炸装置或爆炸影响区域;
3.涉及易燃、易爆物品或各种气瓶应按规定储运、存放、使用;
4.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
5.建立涉爆场所作业的防爆安全操作规程,完善作业人员个人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6.动火作业现场应放置足够、合格的灭火器材。

12

物体打击:含运维、作业等

1.落实作业现场工器具等物品的规范定置、固定或隔离管理,临边与顶棚设置围网隔离措施;
2.佩戴安全帽等个人防护用品;
3.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
4.进行高处作业时,不应在工作地点的下方及坠物可能落到的地方通行或逗留;
5.链条葫芦起吊过程中,任何人不应在重物下行走或停留;
6.任何人不应在起重机的轨道上站立或行走,涉及起吊作业的划定安全作业区并设专人指挥、监控。特殊情况需在轨道上进行作业时,应与起重作业现场负责人取得联系,起重机应停止运行。

13

高处坠落:含作业现场等

1.高处作业过程中规范使用安全带、防坠落装置等个人防护用品或工器具;
2.高处作业人员转移位置时,不应失去安全带的保护,作业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安全带是否栓牢;
3.在没有栏杆的脚手架上工作,高度超过2m时,应使用安全带,或采取其他可靠的安全措施;
4.在屋顶、坝顶、陡坡等的边沿工作,临空一面没有装设安全网或防护栏杆时,应使用安全带,或采取其他可靠的安全措施;
5.安全带应采用高挂低用的方式,现场确不具备高挂低用条件时,安全带的使用方式应能确保作业人员发生坠落时处于安全空间中;
6.下梯子时,使用者应面向梯子并始终保持与梯子三点接触(双手和双脚四点中的三点)状态。作业期间需拆除升降口、井坑、孔洞、楼梯和平台的栏杆、护板或盖板时,应装设临时遮拦(围栏)和警示标识,夜间设置警示光源;
7.配专人监护,做好危险区域的隔离防护及禁入措施;
8.高处作业(含高度超过1.5米且没有栏杆的脚手架上工作)应使用安全带等防坠落用品、装置,或安全带应挂在牢固的构件上,或攀登杆塔、转移位置时不得失去安全带的保护。

14

中毒窒息:含运维、作业现场等

1.按照相关规程定期开展设备巡视、试验、检修,确保电力设备状况良好;
2.配置有毒气体监测装置,并检测有毒气体含量合格;
3.进入充气设备区域、有限空间等场所,落实“先通风、后监测、再作业”要求,配备合格的正压式呼吸器、防毒面具等个人防护用品;作业过程中,做到“实时监测、持续通风”,不使用纯氧通风。完善有限空间安全作业规程与监测措施,严格规定作业时长,配专人监护,建立内外部沟通联络机制及现场应急预警机制;
4.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
5.使用挥发性药品时,应戴口罩、防护眼镜及橡胶手套;
6.进入SF6电气设备室及其电缆层(隧道)前,先通风15分钟,检测SF6气体含量不超过1000μL/L后,再进入;打开SF6设备封盖后,现场所有人员应暂离现场30分钟;
7.进入SF6电气设备低位区或电缆沟工作,应先检测含氧量(不低于19.5%)和SF6气体含量(不应超过1000μL/L);
8.处理SF6气体渗漏,应在通风条件下进行,工作人员应站在上风侧,并戴防护口罩、手套和防护眼镜;SF6气体大量泄漏时,人员应迅速撤出现场,开启所有排风机排风;
9.进入有限空间前30分钟内,应选用合适的气体检测报警仪检测有害气体浓度低于限值,氧气浓度在19.5%~23.5%范围内;长时间作业时,至少每隔2小时检测一次有害气体含量;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应重新检测;
10.组织开展相关应急演练,做好事故预案及应急救援措施。配备应急救援设备;
11.严格落实有限空间审批手续和监护制度;
12.配置氧量监测装置,并检测氧气含量合格;
13.进入主变等设备内部、事故油池、消防水池、电缆隧道、电缆井、综合管廊、箱涵、深基坑、风机管道等有限空间工作应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作业过程中应执行“实时监测、持续通风”要求;
14.配备合格的现场作业监护人,监护人应由具有生产(作业)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并经专项培训考试合 格,佩戴明显标识,持培训合格证上岗。

15

氨气系统:如果氨气发生泄漏,浓度达到15.7~27.4%时,轻微的火花,大功率的电磁波和静电都有可能使氨气发生爆炸。

1.尿素制氨区域周边设置明显标识,区域内严禁烟火,严禁带火种进入该区内;
2.尿素制氨区域检修需要动火时,必须办理“动火工作票”,并对工作区域氨气含量进行测定,氨含量必须为0ppm(氨气区域的含量是无法做到0pmm的,一般要求40pmm或者0.5%LEL以下即可);
3.设备系统运行时,不准敲击,不准带压修理和紧固法兰盘设备;
4.在尿素制氨区域跟氨气有接触的设备进行检修工作、运行操作时,必须选用木质、铜质或镀铜合金工具;
5.尿素制氨区域应按规定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防护用品,消防喷淋系统增加远方启动功能,并按时检查和试验;
6.尿素制氨区域应按规定定期进行喷淋设施试验,尿素水解区域喷淋水源严禁中断;
7.进行卸尿素、倒罐或置换氨气时,应严格按已规定的制度、操作规程和操作票执行;
8.工作人员进入尿素制氨区域不能穿有铁钉子、铁掌的鞋。工作中必须穿戴防静电(或全棉质)工作服。如冬天穿有多层腈纶等会产生静电的衣服,穿着时层与层之间要有棉质衣服隔开,防止互相摩擦产生火花。现场操作时尽量站于上风处,必须戴过滤式防毒面具,防护眼镜、防冻手套;
9.在尿素水解区域加装氨泄漏检测仪,发现氨轻微泄漏,应立即通知有关人员紧急处理,并制定《尿素制氨系统氨气泄漏应急预案》及氨泄漏现场处置方案;
10.在尿素水解区域加装氨泄漏检测仪,当尿素水解区域发生大量氨泄漏时,应立即通知消防队、值长,启动氨泄漏的紧急预案,贮氨区附近人员应根据风向标选择背风的方向撤离;
11.处理事故时,进入尿素水解区域处理氨泄漏事故的人员必须穿戴正压呼吸器和防护服、穿防碱鞋、防护手套;
12.如人员接触到氨气,应立即用大量的水进行冲洗,对氨接触的部位至少冲洗15分钟;
13.检修人员在尿素制氨区域连续(6小时以上)进行检修工作时,必须随身佩带便携式测氨仪,以确保检修工作安全进行;
14.氨区各管道、设备应装设良好的接地装置,避免静电积聚。

16

氢气系统:如果氢气发生泄漏,浓度达到4%-74%时,轻微的火花,大功率的电磁波都有可能使氢气发生爆炸

1.在制氢站周围装设高于两米围墙,无关人员禁止入内,任何人进入制氢站都要登记姓名,进出的时间和进入制氢站的原因;
2.采用露天布置氢缸的方法,即使泄漏时氢气也能及时被风吹散。同时在氢缸上方装设遮拦,避免了氢缸遭受日晒雨淋;
3.进入前需释放静电;
4.凡是要进入制氢站的人员都要先把手机关机(禁止携带无防爆功能的电子设备),都要先把手机关机,禁止将强发射功率的仪器设备带入制氢站;
5.禁止穿装有铁钉、铁掌的鞋进入制氢站,制氢站内禁止烟火;
6.在制氢站进行工作时,必须使用铜质的工具;
7.日常中如无操作或者在雷雨天气,尽可能减少进入制氢站;
8.对氢缸及其连接的管道和阀门进行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有内漏、外漏、松脱、破损等隐患,立即处理;
9.在制氢站里装设可燃气体检测装置,及时发现隐患;
10.氢罐安装安全阀,并进行年度校验,保证安全防护有效;

11.在排空管道加装阻火器,防止回火;
12.对制氢站的阀门进行操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操作方法的正确性,标识阀门启闭条件、方向、状态及方法;14.制定《氢气爆炸应急预案》;
15.完善消防系统:包括消防预警、设备设施、防火间距等,加强员工消防培训及应急实操演练;
16.制氢站各管道、设备应装设良好的接地装置,避免静电积聚。

17

油罐区:油罐区管理不当可能发生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油罐区人员违章作业,储油罐、油管道泄露、雷击发生火灾;设备带油,发生火灾容易引起爆炸, 造成人员伤害和设备损坏。

1.安装避雷装置.门口加装消静电装置。定期检测防雷系统及接地电阻,定期维护除静电装置。

2.建造防火堤,防止油泄漏外溢;
3.按规定安装油罐区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冷却水系统泡沫灭火系统。定期对消防设备设施进行维护保养;
4.配置移动式灭火器材;
5.制定防火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措施;
6.制定巡检制度,定期巡检、试验;
7.进入现场人员严禁穿有铁钉、铁掌的鞋子;
8.执行《燃料管理标准》;
9.制定《燃油泄漏污染应急预案》、《火灾事故应急预案》、《灭火作战方案》;
10.油罐罐体及供油管道,应装设良好的接地装置,避免静电积聚;
11.油罐区应设置事故放油池,紧急情况下可通过事故放油池排油,避免火灾或减小火势。

18

煤码头:中毒窒息;中暑、机械伤害、高处落物伤害、粉尘伤害、溺水

中毒窒息:
1.遵守清舱制度,严禁交叉作业;

1. 清舱作业前必须进行通风、白鸽试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确认密闭空间安全;

3.进出船舱直梯上下时必须系好安全带、安全绳;
4.舱底煤需人工处理的,设备要断开控制电源后,清舱人员方可将余煤铲入斗内;
5.戴好安全帽、安全带,穿好劳保鞋,注意高处落物,既要防跌落,又要防高空落物;
6.船方未经允许严禁关闭舱盖;作业完成后注意清点人员及耙机数量。
火灾:
1.及时、定期清理现场积煤;
2.动火作业后,处理现场残余火种,应进行延时监护;
3.加强消防控制室值班管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加大火灾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培训及演练,加强应急逃生、救护设备使用的培训,切实提高公司消防能力和全员防火意识。
高处坠物:
1.所有楼梯、平台、通道、栏杆都应保持完整,铁板必须铺设牢固;
2.高处作业要求专人监护,进行工作前应当进行危害因素告知;
3.作业前,对作业人员进行劳保用品穿戴检查,不符合标准的禁止作业。
高温中暑:
1.夏季5月-10月堆场内高于35度温度,不得露天连续作业4小时以上,根据人员体质及单日气温合理安排室外作业;
2.配备防暑降温药物和饮品。
机械伤害:
1.机器的转动部分必须装有防护罩、露出的轴端必须设有护盖;
2.作业人员禁止碰触转动机械并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3.正确使用检验合格的工器具;
4.按照规范要求正确佩戴安全防护用品。
粉尘伤害:
1.正确使用和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2.作业期间应启动除尘设备进行降尘,避免造成大面积煤尘污染;
3.定期对现场粉尘进行动态监测,设置粉尘在线监测点位。
淹溺:
1.靠船后,船方需在悬梯下铺设护网,并经过相关人员验收后才可以使用;
2.加强舷梯及安全网的检查,船方在调节缆绳或舷梯前,必须事先通知码头指定岗位,加强现场监护,对发现的隐患和问题应及时通知船方并告知清舱班;
3.要求所有进入码头前沿警示区域人员必须穿救生衣,实行两人上下船相互监护;
4.现场增加配置码头救生圈,并设置更加醒目的提示标识;
5.拉缆时严禁脚踏、肩扛缆绳,避免人员被缆绳拖拽。
车辆伤害:
1.限制车辆速度,禁止汽运司机下车,有序排队装车;
2.车辆在转弯处进行鸣笛,减速慢行;
3.严格装车工艺,禁止超高装货,不合格车辆禁止入场;
4.入场车辆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车辆完好才能入场。

19

工业废水系统:如果排放水不及格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1.将全厂的废水汇集到废水池里在进行统一处理;
2.在pH值不及格时在配水槽进口处加碱或在澄清池出口处加酸来调节水的pH值在6-9之间;
3.加混凝剂、助凝剂,再通过澄清池澄清、沉降,除去水中的悬浮物,降低出水的浊度;
4.在砂滤池里布置鹅卵石、石英砂和无烟煤,进一步过滤水中的杂质,保证最终排放水pH值、浊度都在合格的范围;
5.在巡检中认真检查加药泵的出力是否正常,管道连接是否严密,取样监视是否在线,仪表显示是否准确,如果不准确,通知仪表维护人员进行校验;
6.仪表维护人员对仪表进行定期的检查,保证设备连续正常运行。

20

锅炉运行:煤燃烧产生的SOx、Nox、烟尘造成的环境污染

1.加装烟气脱硫装置;
2.采用低氮燃烧器;
3.配置脱硝系统;
4.进行脱硝改造。

21

有限空间作业

1.严格落实有限空间审批手续和监护制度。完善有限空间安全作业规程与监测措施,严格规定作业时长,配专人监护,建立内外部沟通联络机制及现场应急预警机制,编制有限空间作业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
2.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严格履行气体检测要求;
3.严格落实有限空间作业进出登记制度;
4.组织开展相关应急演练,做好事故预案及应急救援措施。配备应急救援设备;
5.落实“先通风、后监测、再作业”要求,配备合格的正压式呼吸器、防毒面具等个人防护用品;
7.受限空间作业,应设置有专人在空间外监护、联系;
8.开展作业安全风险分析,作业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9.落实班前会制度,做好人员分工、工器具配备等作业准备措施;
10.落实作业许可和监护管理制度,办理作业许可,指定监护人;
11.作业人员、负责人、监护人应当培训合格后上岗,特种作业人员持有效证件上岗;
12.作业人员正确穿戴PPE,规范作业工具使用;
13.划定作业区,设置警戒隔离和安全警示标识;
14.作业前进行作业条件确认,作业过程全程监护,杜绝“三违”;
15.做好现场文明施工,做到工完场地清;
16.工作前应先进行良好通风再测量氧含量及有毒气体含量合格后方可进入容器内作业,并设专人监护;
17.作业过程中保持良好通风,每隔2小时检测一次气体含量,作业中断半小时需重新检测气体;
18.开展受限空间应急演练,做好事故预想及应急救援措施;
19.严格落实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及工具进出登记制度。

22

起重吊装作业

1.危险性较大的起重吊装作业方案需执行作业方案审批;
2.严格执行作业监护,划定禁入区,作业区域应设置警戒线或装设围栏,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3.落实班前会制度,作业前开展作业安全风险分析,并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4.作业人员应正确穿戴PPE,规范使用工器具;
5.人员安全培训合格,特殊工种应持证上岗;
6.落实操作规程、检维修规程,杜绝“三违”;
7.落实作业监护管理制度,监护人全程监护;
8.做好现场文明施工,做到工完场地清;
9.穿戴好劳保防护用品;
10.吊装作业设专人指挥,吊装区域做好隔离围闭,严禁作业人员在吊装物品下经过或停留,作业过程中统一指挥,严禁吊带直接与设备菱角锋利面受力吊装;
11.吊装所使用行车、葫芦、吊带等应检验及试验完好,吊装特种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严禁违章作业。

23

天然气、氢气泄漏

1.加强天然气、氢气系统的巡回检查,做好可燃气体探测器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完好,动作正常;
2.全面排查天然气、氢气系统密封结构;
3.督促维护单位做好日常查漏工作,定期开展天然气、氢气泄漏事故演练;
4.加强运行参数监视;
5.做好事故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学习宣贯;
6.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
7.完善天然气、氢气安全操作规程、培训考核、设备检修与监测、火灾监测与预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措施;
8.对于重点区域,应设置有可燃气体检测装置,实时监控天然气、氢气泄漏情况。

24

极端天气:台风、强对流天气、高温

1.关注气象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
2.做好防台防汛设施、设备日常定期检查、维护和值班值守人员应急技能培训;
3.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确保设备、装备可靠备用;
4.加强值班值守,定期监测异常状态,提前疏通水浸黑点排水系统并做好隔离警示措施,转移重要物资,提前撤离临危人员;
5.极端天气前组织检查、加固,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各项防台措施执行到位;
6.定期组织防风防汛演练,提升应急协同能力。

25

天然气系统检修及气体置换:天然气泄漏可能会导致火灾、爆炸、窒息等

1.执行WSWP(安全工作程序);
2.所有人员禁止携带火种、关闭移动电话、无防爆功能的电子设备;
3.进入天然气系统区域前,应先在入口释放静电装置处消除静电;
4.劳动护具不能产生静电,使用铜质防爆工具;
5检查气瓶合格,然气浓度低于标准值;
6.天然气气体置换操作期间,严禁同区域内开展动火作业;
7.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做好检修设备的隔离等安全措施,必要时加装堵板,防止检修设备有气体泄漏导致事故。

26

220kV电气开关检修:作业过程可能会导致触电、SF6中毒和窒息、机械伤害以及设备损坏等

1.严格执行“两票”,做好隔离等安全措施;
2.参照检修作业指导书开展作业;
3.佩戴防毒面具、防触电类等劳动防护用品,检查作业区域通风良好,无SF6泄漏报警;
4.作业之前进行安全交底和人员培训;
5.配备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定期检测六氟化硫浓度,设定报警阀值;
6.存在SF6的区域开展作业前,应强制通风,涉及开关内部本体检修工作,应将SF6置换后,方可作业。

27

电缆沟有限空间作业:作业环境中有氧气、乙炔、汽油、油漆等有毒有害的气、液、固态等化学物质,可能会导致中毒和窒息

1.必须办理有限空间作业票,并按照票面内容执行安全措施;
2.工作场所应进行充分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强制通风;
3.定时定点检查有限空间内氧气浓度及有害气体;
4.受限空间作业时间不宜过长,必要时人员交替进行作业;
5.严格遵守有限空间作业个人防护用品佩戴标准,严格规范专人监护及作业期间的内外部沟通,备好应急救援装置;
6.受限空间作业,应设置有专人在空间外监护、联系;
7.开展作业安全风险分析,作业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8.落实班前会制度,做好人员分工、工器具配备等作业准备措施;
9.落实作业许可和监护管理制度,办理作业许可,指定监护人;
10.作业人员、负责人、监护人培训合格,特种作业人员持有效证件上岗;
11.作业人员正确穿戴PPE,规范作业工具使用;
12.划定作业区,设置警戒隔离和安全警示标识;
13.作业前进行作业条件确认,作业过程全程监护,杜绝“三违”;
14.做好现场文明施工,做到工完场地清;
15工作前应先进行良好通风再测量氧含量及有毒气体含量合格后方可进入容器内作业,并设专人监护;
16.作业过程中保持良好通风,每隔2小时检测一次气体含量,作业中断半小时需重新检测气体;
17.开展受限空间应急演练,做好事故预想及应急救援措施;
18.严格落实格落实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及工具进出登记制度。

28

触电

1.电气设备安装额定漏电保护器,外壳良好接地,定期检查、检测导线、设备的绝缘强度,并及时更换绝缘老化的导线和设备;
2.按规范拉接线缆,作业应办理工作票;
3.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品,制定并严格执行电气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和检修规程。

29

火灾

1.设置“禁止烟火”等安全警示标志,做好防范电气设备短路措施,防止发生电气短路引发火灾事故,控制可燃物的数量和摆放;
2.配备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和消防栓等消防设施;

30

配电室火灾、触电

技术措施:
1.加强通风,装设防小动物挡板;
2.配置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包括排烟系统、灭火系统、防火设备设施等;
3.装设火灾监控智慧系统;
4.装设各类电气保护装置;
5.各配电柜周围铺设绝缘垫;
6.配电室内严禁对方易燃物品,检修工作结束后要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管理措施:
1.定期巡查测温及维护,清理开关灰尘,检查动静触头及二次插头接触良好;
2.核算各开关的容量,合理分配负荷。标准:不超厂家设计负荷;
3.按电力检修规程开展预防性试验;
4.严格执行“两票三制”。

31

1、电缆着火:主要包含电缆沟、全厂电缆集成桥架、电缆夹层、主设备电缆等
2、机械外力损坏造成非停:大型机械设备碾压电缆,挖土、钻探设备破坏电缆

技术措施:1.所有电缆做隔火阻断,孔洞封堵;
2.主要电缆区域增设火警监控设施;
3.电缆桥架装设盖板;
4.电缆尽量不沿高温管道、燃油管道敷设;
5.地埋电缆做好标识;
6.通道处电缆沟盖板做护栏防护。管理措施:1.落实每班巡检测温制度,对主要设备电缆定期测温;
2.电缆沟盖板做好隔离警示,画黄黑警示线,同时挂警示牌;
3.外单位施工做好现场安全交底及过程监护,检查、核实作业人员资格证书的有效性;标准:对所有风险点熟知、熟悉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及逃生路线图;
4.厂内检修做好大型机械设备行驶、停放位置划线划区管理。

32

锅炉炉膛爆炸

技术措施:
1.装设防爆门;
2.点火系统装设保护装置,监测不到火焰时油阀自动关闭,防止积油爆燃。
管理措施:
1.严控入厂垃圾,严禁接收不明垃圾,禁止化工余料混入;
2.维持炉膛负压运行;
3.入炉垃圾投料前抛洒确认,特别是气罐等及时抓出。

33

高处作业:含运维、作业现场等

1.严格执行危险作业管理规定;
2.检查并规范外委单位开工手续办理,核实高处作业人员特种作业资质证书的有效性;
3.加强维护队伍安全措施布置情况的检查、及隐患排查与治理;
4.严格执行违章行为查处和考核;
5.各级管理人员加强现场安全巡视与检查;
6.开展高处作业安全培训及交底;
7.落实班前会制度,作业前开展作业安全风险分析,并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8.作业人员正确穿戴PPE,规范使用工器具;
9.人员安全培训合格,特殊工种应持证上岗;
10.落实操作规程、检维修规程,杜绝“三违”;
11.落实作业监护管理制度,监护人全程监护;
12.做好现场文明施工,做到工完场地清;
13.穿戴好劳保防护用品;
14.高处作业做好防高空落物措施及高处坠落措施;
15.交叉作业签订交叉作业协议并做好交叉作业相互间的防护措施;
16.高处动火作业做好防止火花飞溅措施;
17.配备合格的现场作业监护人,监护人应由具有生产(作业)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并经专项培训考试合 格,佩戴明显标识,持培训合格证上岗。

34

动火作业:含运维、作业现场等

1.严格执行危险作业管理规定;
2.检查并规范外委单位开工手续办理,核实动火作业人员特种作业证书的有效性;
3.严格执行违章行为查处和考核;
4.加强维护队伍安全措施布置情况的检查、及隐患排查与治理;
5.各级管理人员加强现场安全巡视与检查;
6.开展动火作业安全培训及交底;
7.开展作业安全风险分析,作业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8.落实班前会制度,做好人员分工、工器具配备等作业准备措施;
9.落实作业许可和监护管理制度,办理作业许可,指定监护人;

10.作业人员、负责人、监护人培训合格,特种作业人员持有效证件上岗;
11.作业人员正确穿戴PPE,规范作业工具使用;
12.划定作业区,设置警戒隔离和安全警示标识;
13.作业前进行作业条件确认,作业过程全程监护,杜绝“三违;
14.做好现场文明施工,做到工完场地清;
15.动火作业前做好相应的防火措施,铺垫好防火棉防止火花飞溅;
16.切割打磨作业佩戴好防护眼镜及手套;
17.使用电动工器具前检查电线外观完好无裸露,合格证应在有效期范围内,防止造成触电;
18.动火前半小时内测量动火区域可燃气体浓度是否符合动火条件,严禁违章作业;
19.动火作业设专人监护;
20.配备合格的现场作业监护人,监护人应由具有生产(作业)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并经专项培训考试合格,佩戴明显标识,持培训合格证上岗。

35

电气倒闸操作及电气设备检修作业

1.严格五防闭锁装置管理,严禁未经严格审批程序解锁操作;
2.操作前核对设备名称、编号和位置,唱票、复诵、监护和操作要严肃认真;
3.每个步骤都要核对、确认现场设备状态并在操作票上记录;
4.一人操作,一人监护。

36

涉网保护设备:线路、母线、启备变、断路器保护的保护校验: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触电、物体打击及设备损坏等

1.作业前核对图纸,对现场作业环境及带电部位进行核查;
2.作业之前进行安全交底和人员培训,详细交代危险点及预控措施;
3.办理继电保护安全措施票并严格执行,过程中必须有专人监护;
4.现场监视人员确认设备间隔,并与带电设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37

自动装置:测控装置、RTU、AVC、PMU等的保护校验: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触电、设备损坏等

1.作业前核对图纸,对现场作业环境及带电部位进行核查;
2.作业之前进行安全交底和人员培训,详细交代危险点及预控措施;
3.工作前将PT二次空开断开,并做标记;
4.试验接线和装置操作由经验丰富的作业人员进行,试验仪器外壳可靠接地;
5.对CT二次回路进行导通试验以及对PT二次回路用万用表阻值测量。

38

主机润滑油系统着火

技术措施:
1.做好润滑油系统日常维护保养,确保系统内阀门、法兰无跑冒滴漏情况;
2.装设事故放油门(不能上锁)及事故油池;
3.就地装设排油烟风机及油位计、温度表;
4.确保循环水冷却系统正常运行,及时降温。
管理措施:
1.运行监盘人员做好监控,油温上升时要及时进行处置;
2.加强日常巡检工作;
3.系统严格按照重点防火区域管理,纳入一级动火区。

39

车辆碰撞、卸料门挤压、人员、车辆坠落垃圾仓

技术措施:1.卸料门采取就地控制方式;
2.卸料门涂安全警示线,设安全警告牌,临门口设立防滑台阶;
3.设置地锚链条,设置安全带挂设点;
4.设置限速牌,限速5公里/小时。
管理措施:
1.有序指挥车辆进出;
2.临边作业系好安全带;
3.加强司机安全教育,倒车时将车链条拴在地锚上,专人指挥倒车;
4.安全操作规程上墙,垃圾车卸料时人车分离,下车操作;
5.无卸料时将各卸料门关好。

40

沟道间有毒有害气体窒息、中毒;可燃气体爆炸

技术措施:
1.装设风机,保证通风正常;
2.装设气体报警仪;
3.电气设备采用防爆型号。
管理措施:
1.房门上锁管控,门口设置警示牌,防止无关人员误入;

2.制定专项管理制度并上墙;
3.检修进入办理许可手续,按“先通风、后检测、再作业”的原则,监测所有气体浓度合格后办理许可手续进入作业;
4.做好应急救援准备,有人中毒不能盲目施救,佩戴正压式呼吸器进入;
5.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41

沼气泄漏

1.确定可能发生泄漏的重点部位,加强重点部位的通风,定时巡视检查,安装沼气泄漏报警器,定期检查和维护相关设备;
2.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品。

42

机油泄漏

1.定时巡视检查,进行油压数据监控,故障及时处理,规范操作,按章维护;
2.定期进行员工安全教育和培训,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品。

43

防雷接地系统:如防雷接地系统管理不善,易发生雷击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

1.定期检查确保所有防雷接地系统完好;
2.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接地网进行测量试验;
3.请相关资格部门对防雷接地系统进行评估验收;
4.制定《防雷接地系统管理规范》;
5.规范开展电力设备保护运行维护,确保雷击时保护正确动作。

44

主厂房泵组、电机检修: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机械伤害、触电等

1.执行WSWP(安全工作程序);
2.确认使用行灯36V以下,进入外筒体(内筒体)采用12V行灯且有漏电保护器;
3.吊起水泵时要封堵空洞,设围栏,防止人员掉落;
4.水泵内泄压后阀门不严,采取带有尾巴的堵板进行隔离。

45

电厂取水管道:冷却水、断裂

1.路政、交警部门加强巡逻,严打货车超载运输;
2.进行管道加强工程(管道内部加装塑料管);
3.管道沿线,增加警示标识,避免土建施工破坏管道。

46

电厂取水管道:冷却水的取水口淤泥容易污染

1.加强工地检查;
2.提请区政府,加快开展附近河道清淤。

47

机械伤害

1.所有设备的转动、传动部位均应安装防护隔离装置,并应定期检查、维护、保养;
2.制定并严格执行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和检修规程;
3.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品。

48

烫伤

采用隔热装置,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品。

49

中毒和窒息

1.员工佩戴防护用品,现场加强通风,设安全警示标志,操作人员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上岗;
2.配备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

三、海上风电领域

序号

常见风险点

风险等级

具体防范措施

1

人身触电

1.高压电工持证上岗,定期审验合格后方可上岗;
2.危险部位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危险源告知牌及防护隔离措施等;
3.检维修作业严格落实作业票审批,作业前严格落实安全技术交底,严格按照规程作业前进行停电、验电操作;
4.正确使用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安全工器具,如绝缘手套、验电器等;
5.严禁单人操作,现场安排专人做好监护工作,严格落实挂牌上锁;
6.作业人员应熟练掌握触电急救方法。电缆及电容器检修前应逐相充分放电,并可靠接地,试验后的电缆及电容器应充分放电;
7.雷雨天气不应安装、检修、维护和巡检机组,发生雷雨天气后一小时内禁止靠近风力发电机组;
8.高压线路、设备停电检修时,应采取停电、验电、接地、悬挂标识牌和装设遮栏(围栏)等措施,作业人员应在接地装置的保护范围内作业。禁止作业人员擅自移动或拆除接地线、遮栏(围栏)、标识牌;
9.低压线路、设备停电、验电后,无法实施接地措施时,可采取加锁、挂牌或绝缘遮蔽等措施,必要时派人看守;
10.严格执行“两票”制度,严防工作人员未经许可自行开展工作;
11.完善现场安健环标识以及电气设备五防钥匙管理,严防工作人员误入带电间隔;
12.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及作业前安全技术交底;
13.严禁无票操作、擅自修改操作票、擅自解除高压电气设备的防误操作闭锁装置,严禁带接地线(接地刀闸)合断路器(隔离开关),严禁带电挂(合)接地线(接地刀闸)和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严禁误入带电间隔。

2

起重伤害

严格执行“十不吊”措施:
1.指挥信号不明或乱指挥时,不允许吊装作业;
2.超负荷或物件重量不明时,不允许吊装作业;
3.歪拉斜吊重物时,不允许吊装作业;
4.光线不足、看不清重物时,不允许吊装作业;
5.重物下站人时,不允许吊装作业;
6.重物埋在地下时,不允许吊装作业;
7.重物紧固不牢,绳打结、绳不齐时,不允许吊装作业;
8.棱刃物件没有衬垫措施时,不允许吊装作业;
9.安全装置失灵或带病时,不允许吊装作业;
10.现场风速超过六级以上时,不允许吊装作业。

3

风机齿轮箱更换导致人员伤亡、设备受损

1.工作前必须检查所用一切工具、索具、设备等是否安全可靠,无缺陷,如钢丝绳出现扭结、变形、断丝、锈蚀等异常现象,应及时更换;
2.起吊作业前应了解清楚被吊物的尺寸、重量、起吊高度及其周围环境,合理选用起重设备及索具;
3.组装、拆卸起重设备时必须专人监护,必须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4.起重工、指挥信号工,必须持“起重作业资格证”上岗,未持证者禁止操作;吊装指挥人员固定且始终在现场,作业人员按指挥人员信号进行操作,信号不明确时 ,不得进行吊装作业;

5.严格按照起重设备的安拆方案进行作业,不得违章操作;
6.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工作时间,避免人员疲劳作业;
7.被吊物体倾翻或旋转作业时,应保持物体重心变化平稳,不准突然倾翻或旋转。设备吊装时应设置警戒区,无关人员及设备不得入内;起重机械回转范围内不准站人;

8.起重作业前进行全员安全技术交底,起重作业要严格按照起重作业的一般管理规定、起重机司机、司索人员应遵守相关的规定,并严格坚持“十不吊”原则;起重作业中,起重指挥应严格执行吊装方案,发现问题应及时与方案编制人协商解决;
9.起重作业前应进行试吊,无异常后方可作业;
10.施工安全员及甲方相关技术人员现场旁站监督,及时纠正施工人员未按规范要求佩戴安全防护用品及违章操作等违规行为;
11.恶劣天气(风速超过10m/s,浪高大于1.5米、视距小于0.5海里的浓雾天气、雷暴天气)禁止作业,10min内平均风速大于8m/s时,不得进行叶片及叶轮吊装;10min内平均风速大于10m/s时,不得进行塔架、机舱、轮毂、发电机等设备吊装。

4

风机集电海缆故障

1.做好海缆禁锚区警示标识,将已敷设的海缆信息告知海事、渔业管理等相关政府部门,做好海缆区域信息发布工作;
2.严格按照输变电设备的运行维护要求,及时发现并消除设备隐患,防止主设备故障损坏;
3.建立海缆故障外部抢修联络机制;
4.完善海缆故障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5.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海缆保护区内从事挖砂、钻探、打桩、抛锚、拖锚、捕捞、张网、养殖或者其他可能危害海缆安全的海上作业;
6.做好海缆的日常巡视检查工作,检查登陆段海缆有无冲刷,有无裸露,有无磨损,海缆保护套管、盖板是否露出水面或移位;
7.当因海床稳定性或船舶锚损造成海缆损伤时,应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并汇报。

5

被强台风吹袭损坏

1.加强风机巡视检查工作,确保偏航系统、变桨系统等可靠工作,在强台风季节风机能够正确切出,保障机组安全;
2.加强风机送出系统运维工作,确保风机有足够的外部电源完成偏航、顺桨等操作;
3.不断完善风机防台应急预案,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合理储备备品备件,及时消除风机设备缺陷和安全隐患。

6

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异常

1.生产大区网络专网专用,杜绝直接搭接其他非生产网络设备,专用通信网与行政办公网络实现物理隔离,禁止接入其它网络实现远程操作;
2.如需采集生产系统参数信息,必须使用通过资质审查的单向隔离装置;
3.积极优化监控系统运行方式、更新监控系统文件、及时修改不合理系统设定运行参数。

7

高空坠落

1.核查风电场高空作业人员应具备“高处安装、维护、拆除作业”特种作业资质,没有妨碍工作的病症,患有高血压、恐高症、癫痫、晕厥、心脏病、美尼尔病、四肢关节及运动功能障碍等病症的人员,不应从事风电场的高处作业;
2.风速超过12m/s 时,不应打开机舱盖(含天窗),不应在机舱外和轮载内工作。风速超过14m/s应关闭机舱盖,不应出舱或进入轮毂作业。风速超过18m/s 时,不应在机舱内工作。风速超过25m/s时不应进行风电机组任何作业;
3.上下塔架爬梯应穿防护鞋、戴防滑手套、使用防坠落保护装置。在同一段塔架内不应有两名及以上作业人员同时攀爬。通过塔架平台盖板后,应立即随手关闭。随身携带工具的人员应后上塔、先下塔。到达塔架顶板平台或工作位置,应先挂好安全绳,后解防坠器;
4.出舱作业应系两根安全绳。机舱顶部作业应站在防滑表面。安全绳应挂在安全绳定位点或牢固构件上,使用机舱顶部栏杆作为安全绳挂钩定位点时,每个栏杆最多悬挂两个;
5.加强人员“保命”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6.风机登高作业必须使用安全带,并合理使用防滑坠落扣;
7.出舱工作必须使用安全带,系两根安全绳。

8

淹溺

1.出海人员上船前必须佩戴有定位功能的个人示位标(救生衣);
2.船舶停稳靠好方可进行人员转移;
3.救生衣上需佩戴有定位功能的个人示位标。

9

水上作业导致人员伤亡

1.定期检查水上作业区是否按规定配备救生圈、救生衣、钩杆、报警器等救生设备;
2.上下船人员必须穿救生衣和防滑鞋、佩戴好个人安全防护;
3.服从海事部门水上通航安全调度和指挥;
4.根据气象预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5.做好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6.禁止在大风大浪期间上下船,上下船必须待船停稳拴牢,听从船员指挥,确认缆绳、跳板安全;
7.上下导管架攀登爬梯,应一级一级攀爬,不可跳跃。双手、双脚应交替踩、抓在不同的爬梯横担上,防止横担集中受力;
8.上下导管架不得双手携带物品,人员和随身背包、物品必须分开。重物应采用绳索拉拽或利用风机吊机搬运至风机平台。

10

规划选址

海上风电的选址是一个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复杂决策过程,需要平衡效率、安全、可持续性和经济性,需考虑以下因素:
1.地理位置和规模:海上风电系统接入位置和规模应保证在低谷负荷时段电力能够储入,高峰负荷时段储能电力能够送出;
2.交通运输条件:站址应有方便、经济的交通运输条件,与站外公路连接应短捷,且工程量小,站址宜靠近海上;
3.节约用地:利用荒地、劣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和经济效益高的土地,并尽量减少土石方量。
4.防洪和防涝要求:满足防洪及防涝要求,特别是大型风电电站;
5.环境因素:考虑环境污染少的地区,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6.地质、地形和气候条件:选择标准主要针对地质、地形、气候等因素;
7.扩容空间:满足近期必须的场地面积,并应根据全生命周期的需要,留有扩容空间。

11

环境污染

1.加强质量监督和技术监督,严防风机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油系统渗漏发生海水污染;
2.按照国家和公司危险废物回收处置管理相关要求,建立危险废物管理档案、台账,依法合规处置,严禁随意排放;
3.当发生海洋污染事故时,应采取措施控制事故不再扩大并及时汇报。

12

物体打击

1.按照规定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2.进入生产现场工作时,需按照规定穿戴好安全帽;
3.上下爬梯时,需按照规定单人上下,禁止抛物;
4.船舶顶靠时,需顶靠平稳后方可上下风机;

5.高处作业时,使用的工器具和其他物品应放入专用工具袋中,不应随手携带。

13

火灾

1.严格按照规范在塔基、机舱等易燃部位设置自动消防系统;
2.严格按照规定在塔基、机舱、海上升压站区域配置一定数量的灭火器;
3.选用合格的电气设备,同时在易燃场合配置防爆电器产品;
4.机舱内部设置难燃、阻燃材料;
5.动力电缆喷涂防火涂料。

14

中毒和窒息

1.受限空间作业必须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原则,进入轮毂、叶片前需通风并检测有毒有害和氧气气体含量,氧气浓度在19.5%-21.0%范围内,合格后方可进入,并保持良好通风;

2.正确佩戴防护用具;
3.严禁单人进入受限空间,受限空间外部需设专人监护;
4.监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方法。

四、光伏发电领域

序号

常见风险点

风险等级

具体防范措施

1

火灾
若涉及铅酸蓄电池,充电时,或检维修作业使用乙炔、氧气动火作业时,可能发生其他爆炸

1.加强设备巡维工作,避免设备绝缘不足造成短路火灾事故;
2.线缆、电池及其他设备选型一定匹配,避免因设备不匹配导致过负荷引起的火灾事故;
3.设备须按施工规范安装到位,并做好防小动物措施,避免因安装不规范引起火灾事故或小动物进入设备内部造成短路;设备安装完成后应及时做好防火封堵措施,避免因不可抗因素引发火灾而扩大事故范围;
4.定期对光伏组件面板、汇流箱内部等位置进行清理,避免因杂物、灰尘等堆积过多造成设备接触不良或因设备被破坏产生短路引起的火灾事故;
5.加强对光伏发电场所易燃易爆物品排查,并及时清理易燃易爆物品,避免发生火灾事故;
6.完善光伏发电厂所消防设施,合理设置灭火器及消防配套设施;
7.涉及焊接作业时,须做好防止火灾管控措施;
8.铅酸蓄电池室设置防爆轴流风机,风机换气速度为6次/h。氢气出现的最高浓度不超过爆炸下限值的10%。蓄电池室内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如“禁止烟火”等。蓄电池室内设置氢气探测器,氢气检测报警系统独立组成, 报警信号传入有人值守变配电室;
9.检维修作业使用乙炔、氧气动火作业时,动火作业范围内及时清理可燃物,办理开动火证,设置专人监护。乙炔瓶设置防回火装置。氧气和乙炔气体是同时使用的,与明火距离要大于10米,氧气气瓶与乙炔气瓶存放距离要大于5米;
10.编制火灾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11.加强对彩钢瓦屋顶光伏组件公母头检查,避免因积水、绝缘损坏导致的直流拉弧继而引发火灾;
12.加强对逆变器、汇流箱等设备散热风扇的检查,避免设备过热过载导致的停机或火灾事故发生;
13.加强组件检查,包括安装和运输过程中的组件损坏情况和风化情况等;
14.开展火灾救援应急演练,提高施工人员的防范及救援能力;
15.通过在光伏电站安装传感装置,对现场的温度、浓烟度等进行检测,当发现火灾风险时第一时间报警并及时组织抢险救援。

2

触电

1.加强设备巡维工作,避免因设备绝缘破损导致人身触电事故;
2.设备须按施工规范安装到位,尤其是设备外壳接地装置,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3.加强解锁钥匙管控,避免人员误入带电部位导致触电事故;
4.加强施工区段管控,加强对施工单位现场技术措施和应急措施交底,避免人员误入带电部位导致触电事故;
5.严禁在光伏发电输送线路擅自乱接供电线路导致人员触电事故;
6.在各条支线加装漏电保护装置,避免漏电导致人员触电事故;
7.完善光伏发电场所安全标识及警示标识,在电气危险周围设置屏障,避免人员误入带电部位导致触电事故;
8.悬挂张贴柴油发电机使用安全操作规程;
9.严禁非专业电工人员拆、装施工用电设施;
10.编制触电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11.临时工作任务,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佩戴工作服、安全带、安全帽、绝缘鞋、绝缘手套、防护眼镜等安全防护用品绝缘防护用品,做好个体防护。严禁赤脚、穿拖鞋、高跟鞋、佩戴金属首饰进入施工作业现场;
12.悬挂张贴警示标识,避免人员在光伏组件及支架上晾晒衣物导致触电事故;
13.严禁雨天进行露天带电作业;
14.不得将光伏组件或光伏组件串正负极连接插头连接,若发现有光伏组件或光伏组件串正负极连接插头连接的情况不得随意拔开,须用不透光的棉布将光伏组件或光伏组件串遮挡或夜间方可拔开;
15.禁止尝试打开接线盒更换二极管。禁止触摸光伏组件金属带电部位。

3

物体打击

1.加强设备巡维工作,关注架空设备支架钢材是否存在松动、支撑不住现象,并及时安排检修工作,避免人员遭受到物体打击风险;
2.关注架空设备支架钢材选用材料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3.涉及光伏发电场所超过2米以上施工作业,施工人员须用绝缘传递绳子传递工器具或材料,避免人员遭受到物体打击事件;
4.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前后,加强设备巡视工作,及时排除架空设备松动、不牢固导致人员遭受物体打击风险;
5.作业前,对作业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措施及应急处置措施交底,确保作业人员已知晓,并签名确认,并根据风险等级增设专业监护人进行现场管控;
6.在系统和流通区域之间设立严格的规定和安全距离,以避免车辆和光伏系统之间发生冲击。

4

爆炸事故

1.电池、电容按照项目需求采用防火、防爆等级较高材料;
2.接线按照厂家接线图及设计规范安装,避免因接线错误导致短路或爆炸事故;
3.加强光伏发电场区巡查,及时清理易燃易爆物品;
4.选址时考虑远离外部易燃易爆地段对光伏发电场区的影响;
5.编制爆炸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5

高空作业

1.超过2米以上作业,须使用试验合格的全身式安全带保护;
2.涉及光伏发电场所超过2米以上施工作业,施工人员须用绝缘传递绳子传递工器具或材料;
3.作业前,对作业人员进行危险识别培训,并对现场技术措施及应急处置措施交底,确保作业人员已知晓,并签名确认,并根据风险等级增设专业监护人进行现场管控;
4.编制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5.屋顶光伏属于彩钢瓦屋面的,高空作业前应检查彩钢瓦承重能力,明显锈蚀或不稳固的应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屋面承载力后再开展作业。新建彩钢瓦屋面的屋顶光伏应在具有高坠风险的位置增置屋面围栏后,再开展施工工作;
6.在距离地面高度超过高空作业规定时,必须搭脚手架,不得踩踏在支架檩条上作业;
7.在高空作业平台四周布设安全防护网,必要时可以搭设操作平台和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
8.配备合格的现场作业监护人,监护人应由具有生产(作业)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并经专项培训考试合 格,佩戴明显标识,持培训合格证上岗。

6

起吊作业

1.吊装作业人员须经相关部门培训及考核取得吊装资质的;
2.吊装作业须严格按照吊装作业规范进行,作业期间,设专人监护,作业区域下方做好围蔽,禁止人员进入;
3.制定吊装专项施工方案,将现场风险及管控措施好,并在现场落实到位;
4.编制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5.塔吊操作前需要提前进行试吊,观察塔吊的稳定性,在确保安全后再开展正式的施工作业;
6.配备合格的现场作业监护人,监护人应由具有生产(作业)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并经专项培训考试合 格,佩戴明显标识,持培训合格证上岗。

7

中暑

1.制定高温中暑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2.调整作息时间,夏季高温季节上午早上班早下班,下午晚上班晚下班,避开高温时段,监测工人的热应激症状;
3.为作业人员提供藿香正气水、人丹、风油精、绿豆汤、茶水等防暑降温用品。

8

溺水(光伏建在水上)

1.船舶离开码头前,应经专人进行检查,严禁超载偏载进行运输;
2.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提升培训,配备救生衣等防护用品;
3.船或排筏须有专人操作;
4.配备必要的救生器材;
5.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避免作业,作业时应穿戴防滑鞋具;
6.在各施工作业点,夜间应按规定装设警灯或采用灯光照明,避免航行船舶碰撞水中桩墩;
7.现场作业时,禁止擅自扩大水上施工安全作业区(施工水域)的范围,施工船舶应与调度室保持通信畅通。

9

规划选址

光伏发电的选址是一个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复杂决策过程,需要平衡效率、安全、可持续性和经济性,需考虑以下因素:
1.地理位置和规模:光伏发电系统接入位置和规模应保证在低谷负荷时段电力能够储入,高峰负荷时段储能电力能够送出;
2.交通运输条件:站址应有方便、经济的交通运输条件,与站外公路连接应短捷,且工程量小,站址宜靠近光源;
3.节约用地:利用闲置屋顶、厂房,利用荒地、劣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和经济效益高的土地,并尽量减少土石方量;
4.防洪和防涝要求:满足防洪及防涝要求,特别是大型光伏电站;
5.环境因素:考虑环境污染少的地区,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6.地质、地形和气候条件:选择标准主要针对地质、地形、气候等因素;
7.扩容空间:满足近期必须的场地面积,并应根据全生命周期的需要,留有扩容空间;
8.无功补偿:应充分考虑光伏自发自用电量对企业功率因素的影响,合理设置无功补偿;
9.渔光互补等型式,设备组件选择、设备布置方式应综合考虑避免设施漏电导致的人身安全事故。

10

被强台风吹袭损坏坠落导致人员伤亡

1.在前期设计和建造屋顶光伏电站时,采取一些措施防范龙卷风、台风造成的损害:选择合适的位置、考虑使用抗风组件、牢固的安装、定期检查和维护;
2.在夏季、大风大雨来临之前,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和采取预防措施;
3.不断完善防台风应急预案,积极开展应急演练。

11

灼烫:蓄电池选用材料等

若使用铅酸电池,其电解液为酸性液体,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漏液现象。
1.蓄电池外壳使用耐腐蚀材料,定期维护检查;
2.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教育,要求作业人员穿戴劳动防护用品。

五、电化学储能电站领域

序号

常见风险点

风险等级

具体防范措施

1

区域室内火灾

1.建立健全的火灾防范体系、安装可燃气体探测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火灾自动灭火系统、手持式灭火器等设施,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2.禁止在储能电站内进行动火的作业,并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3.制定火灾应急预案,每半年开展火灾应急演练;
4.定期开展易燃物品隐患排查,及时清理易燃物品,储能电站区域内严禁烟火;
5.储能电站内应配置充足消防水源,市政消防供水无法满足要求时,现场应配置消防水池(水箱),有效容积应满足GB 51048标准消防给水要求。

2

电池火灾:电芯性能下降,电池过充过放,绝缘失效等原因宜造成电芯内部短路;储能变流器内部短路故障造成电池簇外部短路,内部短路和外部短路可能引发火灾事故。

1.加强设备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的故障和缺陷;

2.在电池的使用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电池的温度变化,确保电池工作在安全的温度范围内,防止热失控的发生;
3.储能电站的新建和改造工作应采用先进、可靠的技术和设备,以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
4.配备必要的灭火设施和防止火灾蔓延的措施;
5.加强电芯等主要设备验收管理,每个储能舱内的电芯应采用同一厂家、型号、批次的产品;
6.储能电站电池设备间(舱)应配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自动灭火系统、可燃气体探测及报警系统,灭火介质应符合电池火灾特性要求;
7.储能电池的选用应符合GB51048、GB/T36276等有关规定。储能电池应经过热安全、机械安全和电气安全型式试验,供应商应提供第三方机构认证证书和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的第三方储能电池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
8.涉及锂电池储能电站相关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监控系统、消防系统、空调系统等系统的安全设施应保持正常状态,各类设备应符合GB/T 36558各项要求;
9.锂电池储能电站设备设施应至少每季度1次对电池进行巡查、维护,及时对存在故障隐患的电池进行保养或者更换,并做好记录。
10.功率500kW以上储能电站应配备专业运维人员,并建立储能电站现场运维规程,定期对储能系统进行巡视和状态评估。

3

电池热失控:日常运维、电池温度异常等

1.防止电池过充电或过放电;
2.防止电池在高温环境下充电;
3.防止电池外部短路造成电池过热放电;
4.防止挤压电池等机械损伤导致电池内部短路;
5.电池泄压阀破裂、冒烟气、无明火时,人员立即撤出电池设备间(舱)并封闭,禁止人员进入或靠近,同时远程操作退出储能系统,断开故障电池电气连接,按应急处置方案采取相应措施;
6.电池温度高、泄压阀破裂、释放大量刺鼻烟气、出现明火时,人员立即撤出电池设备间(舱),关闭故障电池设备间(舱)全部防火门,疏散周边人员,确认故障电池设备间(舱)消防系统启动灭火,按应急处置方案采取相应措施。

4

变压器火灾:含日常运维、变压器火灾等

1.加强设备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的故障和缺陷;
2.在变压器的使用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变压器的温度变化,在变压器安装实时监测装置或用电高峰期加强变压器测温或测负荷,确保变压器工作在安全的温度范围内,防止热失控的发生;

3.变压器的新建和改造工作,按照相关规范安装及调试,避免因安装不规范导致火灾事故;
4.配备必要的灭火设施和防止火灾蔓延的措施;
5.变压器着火时,立即断开电源,停运冷却器,并迅速采取灭火措施,防止火势蔓延。

5

电缆火灾:日常运维、电缆火灾等

1.加强设备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的故障和缺陷;
2.在电缆头处安装实时监测装置或用电高峰期加强电缆测温或测负荷,确保电缆工作在安全的温度范围内,防止热失控的发生;

3.电缆应选择阻燃A级或耐火电缆,电缆的新建和改造工作,按照相关规范安装及调试,避免因安装不规范导致火灾事故;
4.配备必要的灭火设施和防止火灾蔓延的措施;
5.储能电站电缆应全部使用A类阻燃电缆或耐火电缆,电缆布置应满足电气火灾防控相关技术要求。

6

爆炸:含防火设计、日常运维等

1.设计阶段,电池选用防火、防爆防护等级高的,避免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投产发生爆炸事故;
2.按电池厂商要求使用及维护;
3.设置电池温度检测系统、过流保护系统等,及时排除隐患;
4.定期排查储能电站区域易燃易爆物品,及时清理此类物品,避免发生爆炸事故;
5.加强储能电站安保措施和公安机关联动,严格打击犯罪分子对储能电站破坏行为;

6.加强与相关建设部门沟通,关注储能电站周边建设,特别是有爆破方面的施工,避免因临近储能电站爆破作业对储能电站区域设备安全隐患,甚至发生设备因距离不足导致爆炸事故。

7

电池调试:厂家要求、调试规范等

1.严格按照出厂接线图接线,确保接线正确可靠;
2.调试过程,严格按照试验规程执行,避免误碰从而发生短路起火,甚至发生爆炸事故。

8

触电:日常运维、应急处置等

1.制定定期维护计划,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应及时维修或更换,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线路老化要及时更换,避免因线路老化引发人员触电事故;
3.接地、绝缘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漏电开关的动作阈值应符合相关标准技术要求;
4.电气设备执行双编号制度,安装防护措施、划定安全区域;
5.加强对五防闭锁装置维护,强化解锁钥匙管理,解锁钥匙必须由运维人员按规定申请和保管;
6.制定触电应急预案,每半年进行应急演练;
7.加强技能知识、安全防范知识培训,尤其是触电及急救知识,并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8.配备防触电安全工器具,并督促员工按标准使用;
9.强化监护人责任,在操作、消缺等任务时,监护人认真履职,认真核实工作地段和不安全提醒,确保不发生触电事故;
10.在储能变流器本体工作前,应先逐个对其电容器进行充分放电。

9

温度超标:关注设备异常问题、用电高峰等因素

1.及时清理检修冷却系统,加强空气流通;
2.安装温度及湿度检测仪器,控制室内环境温度及湿度,避免室内温度升高和设备过热;
3.关注变压器、电缆、高压柜、电池等设备温度变化,在用电高峰期加强测温测负荷,及时发现设备变化异常导致安全隐患。

10

中毒、窒息:日常运维、现场作业等

1.确保现场通风良好;
2.当电池、变压器、电缆、高压柜发生故障导致现场产生有毒气体时,工作人员使用正压式呼吸器或防毒面具;
3.需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应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基本要求,例如井下、电缆沟等容易产生人员中毒及窒息场景的情况,在进入该场所前,需排除污浊或有毒气体,避免产生人员中毒或窒息事件;
4.工作人员不能随便食用周边不明物品,尤其是山上不知名的果子或植物,避免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5.工作人员不能带病上岗,尤其呼吸不通畅,及时就医,避免因此导致窒息事件;
6.进入电化学储能单元的电池设备间(舱)前,先通风15分钟以上,并确认无可燃气体报警再进入,作业过程中应保持持续通风。

11

规划选址:涉及规划各类因素

储能电站的选址是一个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复杂决策过程,需要平衡效率、安全、可持续性和经济性,需考虑以下因素:
1.电化学储能电站规划建设应满足国标《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GB 51048)的要求;
2.新能源渗透率:直接接入公用电网的集中共享式储能电站应优先布局在新能源渗透率高且存在送出受阻的区域;
3.负荷峰谷差异:选择负荷峰谷悬殊的区域,或重要用户较为集中、电网稳定性需要提升的区域;
4.新能源升压站:接入新能源升压站的储能电站应布局在升压站内或周边;
5.地理位置和规模:储能电站系统接入位置和规模应保证在低谷负荷时段储能电力能够储入,高峰负荷时段储能电力能够送出;
6.交通运输条件:站址应有方便、经济的交通运输条件,与站外公路连接应便捷,且工程量小,站址宜靠近水源;。
7.节约用地:利用荒地、劣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和经济效益高的土地,并尽量减少土石方量;
8.防洪和防涝要求:满足防洪及防涝要求,特别是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
9.安全距离:与住宅建筑距离≥25m,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建筑的距离>30.5m。如不能满足此安全距离,需建防火墙;
10.环境因素:考虑环境污染少的地区,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1.地质、地形和气候条件:选择标准主要针对地质、地形、气候等因素;
12.扩容空间:满足近期必须的场地面积,并应根据全生命周期的需要,留有扩容空间。

12

消防验收

1.储能电站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符合国家相关建筑设计和消防规范标准;
2.储能电站的配电室、电池组等应配置自动灭火消防设备,并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
3.储能电站应具备消防供水系统,消防用水应满足消防需要,消防水泵应配置三台及以上,并经过试运行评估合格后才能正式使用;
4.储能电站应配备火灾自动报警和防烟排烟系统,并经过试运行;
5.储能电站室内及建筑物周围应保持通畅,如有垃圾杂物应及时清理;
6.储能电站污水和废水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关排放标准;
7.关注储能场地的消防通道通畅合理性,确保外部消防力量顺利及时到达并投入。

13

投运验收

1.检查电站设备是否满足预定技术要求;
2.进行安全检查,确保电站没有安全隐患;
3.对电站进行功率测试,检查电站输出功率是否达到预定值;
4.对电站进行运行试验,检查其功能是否正常;
5.进行建设验收,确保电站符合国家建设标准。

14

电池存储:含电池存储相关因素

1.存储温度:尽量将电池存储在干燥、阴凉的地方,并避免过热或过冷的环境。推荐的存储温度通常在15°C到25°C之间;
2.避免极端温度:不要将电池暴露在极端的温度条件下,例如阳光直射、车内或冷冻库。高温会加速电池的自然放电,而低温则可能影响电池的性能;
3.保持干燥:避免让电池受潮。湿气可能导致电池部件的腐蚀,影响电池性能;
4.半充电状态存储:如果长时间不使用电池,最好将其存储在约40%-60%的电量范围内。这个电量范围对于大多数电池类型来说是相对稳定的,有助于减缓自然放电;
5.定期使用和充电:如果电池长时间不使用,定期进行部分放电和充电可以有助于维持电池性能。但不要过度充电或过度放电,因为这可能对某些类型的电池(尤其是锂离子电池)产生不良影响;
6.避免震动和物理损伤:电池应该避免受到强烈的震动或物理损伤。这可以防止电池内部部件的损坏,影响电池性能;
7.使用原厂充电器:如果需要充电,最好使用原厂推荐的充电器。不同的电池类型和设备可能需要特定的充电器,使用错误的充电器可能对电池造成损害;
8.避免过充和过放:对于某些电池类型,特别是锂离子电池,避免过度充电和过度放电是非常重要的。使用兼容的充电设备,并避免将电池完全放空或过度充电;
9.加强锂电池储存管理,安排专人负责检查电池存放情况,发现险情及时处理,仓库管理人员应接受过锂电池及保养与安全防护方面知识培训及消防安全培训。

15

电池运输:运输相关因素

1.锂电池分类:锂电池及锂电池组被划归为第9类危险品;
2.安全测试:所有锂电池(组)必须通过联合国制定的UN38.3测试,这是一系列包括高度模拟、高低温循环、振动试验、冲击试验、外短路、撞击试验、过充电试验、强制放电试验等,以确保电池安全可用;
3.运输安全:锂电池的运输和装卸应按JT618-2004和JT/T 617-2018的要求执行;如果锂电池与设备没有安装在一起,并且每个包装件内装有超过24个电池芯或12个电池,还需通过1.2米自由跌落试验;锂电池不应与其他危险物品同车运输,锂电池不得跟其他可燃易燃物品一起进行运输;
4.包装要求:锂电池需要进行安全包装,包括防止短路、意外启动等措施。对于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有具体的包装毛重限制。如果电池需要1.2米跌落试验,实际包装应与试验时一致;
5.标签与文件:锂电池货物应贴有明显的操作标签,并随附文件注明包装内含有锂电池,提醒小心操作;
6.数量限制:对于运输的样品和缺陷或损坏的电池有严格的限制。所有缺陷的电池或损坏电池禁止运输;
7.混装限制:干电池与锂电池不可以混装一箱;锂电与普货不可以混装运输,需分开。

16

电池报废:涉及报废相关风险

1.废旧电池的储存风险:废旧电池中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和毒性,如果储存不当,可能导致泄漏、燃烧等问题,需建立专门的储存设施,采取密封、隔离等措施,确保安全储存;
2.废旧电池的运输风险:废旧电池具有一定的重量和体积,而且其中的化学物质容易泄漏,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事故,需加强包装和固定措施,使用专门的运输车辆,确保运输安全;
3.废旧电池的处理风险:废旧电池中的有毒物质需要进行处理,如处理不当,可能对环境和人体监控造成危害。需建立规范的处理流程,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进行处理,确保废旧电池的安全处置;
4.废旧电池的资源回收风险:废旧电池中的金属和其他次啊了可以回收利用,但回收过程中可能存在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需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加强回收技术和设备的研发,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5.废旧电池的污染风险:废旧电池中的有毒物质和重金属可能会对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需加强废旧电池的环境监测,采取防护措施,减少污染物的释放和扩散;
6.废旧电池的安全风险:废旧电池中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爆炸和燃烧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需加强废旧电池的安全管理,采用防火、防爆措施,确保处理过程的安全性;
7.废旧电池的信息泄漏风险:废旧电池中可能包含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商业机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信息泄露和经济损失。需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废旧电池的处理人员和处理过程,保护用户和企业的隐私;
8.废旧新能源电池的监管风险:废旧电池的处置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如果监管不到位,可能导致违规处理和管理混乱。对策是加强废旧电池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确保废旧电池的合规处理;
9.废旧新能源电池的成本风险:废旧电池的处理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成本过高,可能导致处理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对策是加强废旧电池的经济评估,推动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提高废旧电池的处理效率;
10.废旧新能源电池的社会接受风险:废旧电池的处置问题涉及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社会问题,如果公众对其认知不足或不支持,可能导致处理工作的困难和阻力。对策是加强废旧电池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废旧电池处置的认知和支持度;

17

安全风险评估

储能系统并网前,新能源场站应委托具备电力工程设计资质的机构出具储能系统并网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并组织开展报告评审:
1.储能系统安全评估,包括储能系统主要设备型式试验、储能系统各级保护和防误配合、储能系统配套稳控装置选型和建设、消防安全、运维及应急保障制度等;
2.新能源场站安全评估,包括储能对机组和厂用电设备安全的影响、输变电一二次设备选型校核、谐波对电能质量的影响等;
3.电网安全评估,包括设备载流容量校核、电网静态和动态安全稳定分析、短路容量校核、涉网保护适应性校核、系统电压校核、振荡风险分析等;
4.网络安全评估,包括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评估、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等;
5.其他安全评估。

18

防火封堵

1.储能电池舱的隔墙、电池架、隔板等管线开孔部位;
2.电缆桥架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堵赛密实,电池舱与外界连接的通道、电缆沟应严密封堵、分隔,防止电池热失控后产生可燃气体扩散至其他通道、电缆沟聚集燃爆。

19

运行维护

1.电化学储能电站特别是调频电站、集中电站需建立运维团队并进行运维值班;
2.运维团队必须具备有专业知识能力,对电站运行人员要设立准入门槛并进行定期培训;
3.应针对电站制定相关运行维护操作规程。

20

投资运营中的政策性定价风险

1.针对发电侧、用电侧、电网侧的储能电站除了业主自己投资建设外,相当一部分比例为第三方投资,不同类型适用不同的市场运营机制和盈利模式,区分不同的市场准入投资主体,防止因为外部市场政策变化导致运营中断;
2.如发电侧储能主要用于燃气发电机组的AGC辅助调频,需要参与电网调度指令中标,接受中调统一调度,依据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获利;而用电侧储能电站主要是利用峰谷电价差来套利。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和峰谷电价这两种定价都会因整体价格政策影响储能电站的运营。

21

寿命终止和电池容量下降后调节容量不足的处理

同上储能电站中相当一部分比例为第三方投资,一般采用合同能源模式,一般约定为10年;而受目前的产品技术影响,很多储能电站在运行5年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容量衰减,调节能力严重下降。投资方基于收益考虑,不更换电池,坚持低容量运行直至合同能源管理期限结束,导致储能调节能力停留在纸面上,甚至后期调节能力不足。

22

电池容量投产前校准和定期校准

目前在储能项目投运前会有验收,对电池容量做核定。但是在运行2-3年后,电池出现衰减时,政策没有要求对电站的电池做定期的容量校准,对能力不达标的电池进行停运,导致风险;建议参考车辆年审,一定年限后政府强制要求进行年检校准,建立退出机制

23

调度无序

目前珠海市没有对用电侧储能电站并入电网做统一的调度通讯装置规划,市电网对各分散储能没有调度能力用于调峰或者平衡调度;根据江苏一些地方的经验看,当地鼓励达到一定门槛容量的储能(如10MWh)接入调度中心,增加电网调节能力。

24

配置无序

储能电站是宝贵的调节资源,特别是随着珠海大量的光伏和海上风电等间歇电源投入使用后,尤其宝贵。目前珠海市尚未对并网光伏提出强制性或推荐性配置储能要求,后续的调节容量是不足的;如果在前期没有要求,在前期政策红利期结束后,可能出现间歇电源的储能配置不足,后期会影响光伏和风电的进一步消纳和上网。可以考虑设定一定的容量门槛对并网的光伏风电配置储能。

25

水淹:含恶劣天气、日常运维等

1.关注暴风雨天气等恶劣天气变化,在灾前根据检查标准落实相关检查工作,对发现问题按照紧急情况进行分类处理,紧急情况需有永久或临时处置方案;
2.定期检查排水通道,及时处置排水系统出现堵塞事件;
3.制定防风防汛应急预案,每半年开展应急演;
4.加强与相关部门联动,并制定外部水淹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5.时刻关注周边环境变化,特别涉及供水管道破裂、河堤破损导致大量水涌入或倒灌事件,要有防范危及储能电站区域变电站、高压柜等用电设备等措施;
6.在设备外壳设置水淹警示标示线,超过水淹警示标示线主动断电。

26

地震:含设计、应急演练等

1.在储能电站设计初期应考虑地震因素,选址避免在地震危险区域,采用抗震设计规范,确保储能电站和设备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
2.加强员工地震相关知识培训,并建立应急预案,加强安全演练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应对地震风险的能力;
3.强化与相关部门联动。

27

防雷:含设计、培训、防雷措施等

1.在储能电站设计初期应考虑防雷因素,选址避免在雷击频繁的危险区域,采用防雷设计规范,确保储能电站和设备具备一定的防雷能力;
2.加强员工防雷相关知识培训,提高设备防雷水平;
3.定期对防雷设备检测,尤其是接地装置,及时排除接地装置数值不达标现象,确保防雷水平良好。

六、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领域

序号

常见风险点

风险等级

具体防范措施

1

火灾:含日常运维、充电使用等

1.大功率的充电设施(如非车载充电机、充电主机系统)不建议设在建筑物的地下层,宜集中设置在地上某一区域,并满足消防要求;GB/T 51313-2018 《电动汽车分散充电设施工程技术标准》“表6.1.5 :多层汽车库充电设施防火单元最大允许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且要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排烟设施、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要求;
2.室外充电区灭火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站点消防器材应配置齐全、完好;
(2)无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进入的充电设施区域宜放置不少于4kg的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放置距离为15米一个,不足15米取整放置且一个配置点不应少于2具;
(3)有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充电设施区域宜放置不少于4kg的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放置距离为9米一个,不足9米取整放置且一个配置点不应少于2具;
(4)在充换电基础设施附近,宜增加配置灭火剂充装量不小于30L的推车式水基型灭火器或推车式水喷雾灭火器,推车式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30m;
3.无人值守充电设施应配备有效的发生火灾报警设备,配备必要的灭火设施和防止火灾蔓延的措施;
及时对过期、失效的消防设施、器材进行更换,每月对消防设施、器材进行检查和记录;
4.及时清理站点堆积的易燃杂物,做好站点消防安全管理,做好站点快递堆积区域与充电区域的有效隔离;
5.做好站点疏散通道电两侧与充电区域的有效隔离,做好站点消防安全管理,充电设备不应布置于疏散通道两侧;
6.站点运维巡检人员应定期对设备、线缆、充电桩枪线进行红外测温检查,避免因电缆头发热导致火灾发生;
7.根据实际负荷配置开关与电缆,每个开关对应一个出线回路。运行中加强设备定期巡检,做好红外测温检查,及时发现设备运行火灾隐患;
8.在站点张贴告示,严禁非法改装的电动两轮车进入充电,并加强站内巡查监管,防止非法改装电动车在充电过程中发生火灾;
9.安装全角度视频监控系统,并排人员值班保证24小时不间断,以便及时发现险情并迅速处理。

2

触电:含日常运维、恶劣天气等

1.充电设备的金属外壳和支架、底座等金属构件应就近与建筑物的接地装置可靠连接或设置独立接地极,接地电阻应不大于4Ω;
2.低压柜、配电箱出线开关或充电桩交流进线开关应有一侧具备漏电保护功能;
3.剩余电流保护装置(RCD)动作试验每月应不少于一次,剩余电流条件下的动作特性试验每年应不少于一次。充电桩漏电保护开关漏电动作电流值宜设置为100mA及以下,漏电动作时间宜设置为最小时间,及时加装或更换故障浪涌保护器;
4.充电基础设施接地装置须符合GB 5016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3.4.2“接地体(线)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其搭接长度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扁钢应为其宽度的2倍(且至少3个棱边焊接)”的要求;
5.在雨天、台风等天气前后须检查设备进水、渗水原因,及时进行维护处理,避免防范不足导致触电事故;
6.及时对有问题的充电枪枪头进行更换或维修,以免发生触电、漏电等事故或造成车辆充电损坏故障;
7.各种安全工器具均应按GB 26860规定的试验项目、周期和要求进行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超期使用;
8.建立充电桩安全责任机制,明确安全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9.建立充电桩档案,对运行年限高的充电桩重点关注。

3

设备故障:日常运维、防小动物等

1.冬天注意防小动物对充电设备影响,配电箱各处孔洞应用阻燃性防火泥封堵严密;
2.运营企业加强对故障设备进行维修,保障变压器运行过程中能正常散热;
3.运营企业应做好站点高低压配电及充电设施定期巡检工作(每月一次),做好漏电开关定期动作试验(每月至少一次),接地电阻定期试验(每年至少一次);
4.运营企业对新投运设备运行满2年应进行首次预防性试验,往后每6年应至少进行1次预防性试验。

4

充电车辆自燃:含日常运维、充电使用等

1.加强对充电车辆进行快速安全检查,包括对车辆电池红外测温及外观检查;
2.建议加强对自身车辆平时维护检查,尤其是夏季容易发生自燃时段;
3.增强充电站点消防设施配置,加强对站点消防设施检查,确保站点消防设施完好;
4.锂离子电池车辆充电作业要避免过充。进行充电作业前,首先要检查车辆电池是否有损伤、变形、漏液、冒烟电等异常情况,如有问题不得进行充电作业。

5

防风:日常运维、恶劣天气等

1.带有雨棚的充电站,雨棚材料应具有满足需求的抗风能力,确保在强风天气下不变形、损坏或倒塌;
2.定期对雨棚进行维护保养,检查其结构是否完好、连接是否牢固、排水是否畅通等;
3.台风预警状态,应提前对雨棚进行加固或拆除,结合预警级别建立充电站断电、停止运营的防范措施。

6

爆炸

1.电池过充后,负极由锂离子的嵌入反应变成锂金属在负极表面的沉积,负极片上到处都是针状锂金属结晶,刺穿隔膜会发生短路;
2.加剧自放电或晶体短路,电流造成电池温度急剧升高,电解液分解气化导致外壳被撑破、使空气进入与锂金属发生激烈氧化,发生爆炸。

7

规划选址

充电基础设施的选址是一个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复杂决策过程,需要平衡效率、安全、可持续性和经济性,需考虑以下因素:
1.负荷峰谷差异:选择负荷峰谷悬殊的区域,或重要用户较为集中、电网稳定性需要提升的区域;
2.配电站:接入充电基础设施的配电站站应布局在充电需求较多内或周边;
3.地理位置和规模:充电电站系统接入位置和规模应保证在低谷、高峰负荷时段充电电力能够送出;
4.交通运输条件:站址应有方便、经济的交通运输条件,与站外公路连接应短捷,且工程量小,能满足居民充电需求;
5.节约用地:利用荒地、劣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和经济效益高的土地,并尽量减少土石方量;
6.防洪和防涝要求:满足防洪及防涝要求,特别是大型充电配电站;
7.环境因素:考虑环境污染少的地区,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8.地质、地形和气候条件:选择标准主要针对地质、地形、气候等因素;
9.扩容空间:满足近期必须的场地面积,根据全生命周期的需要,留有扩容空间。

8

车辆伤害

1.站点充电桩须完善安全警示标识,警示标识齐全;
2.结合实际情况,安排人员维持现场充电秩序;
3.建议增加:充电站进出口设置限速标志牌,进出车辆严禁超速行驶;
4.结合实际情况,安排人员将非充电的其他车辆移除出充电区;
5.制定车辆伤害应急预案,明确职责分工,并日常化开展应急演练。

9

水淹

1.加强水浸黑点排水设施检查、疏通,确保在雨季、恶劣天气时充电设备不存在水淹事件;
2.对容易被水淹的充电设施基础进行停电抬升,确保充电设施不存在水淹事件;
3.根据充电设备遇水跳闸保护装置的高度张贴涉水线标识。当积水接近涉水线时,及时停掉充电桩。

4.在设备外壳设置水淹警示标示线,超过水淹警示标示线主动断电。

10

防误操作

1.涉及设备停送电操作时,操作人严格按照《电气操作导则》等规范执行,避免发生误操作事故;
2.停送电时,监护人严格履行《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监护人职责,及时纠正不安全行为,避免发生误操作事故;
3.必要时,按下总急停按钮开关,确保人身安全。

11

规范充电操作

1.充电使用人,须严格按现场充电操作流程进行,避免操作不规范,导致安全事故;
2.充电过程遇到疑问及时拨打现场咨询,充电结束后,及时把充电枪放回原处;
3.若遇到紧急问题,充电设备上要有明显标识提醒用户按下急停按钮。

12

防雷

1.充电站的防雷要求应符合GB50057、DL/T620的有关规定;
2.信号电缆应由地下进出充电站,电缆内芯线在进站处应加装相应的信号避雷器,避雷器和电缆内的空线对均应作保护接地,站区内不应布放架空缆线;
3.定期对防雷系统、接地电阻进行检测。

13

充电设备被盗

1.完善充电站点各角落视频监控,并加强站点安保工作,确保防范充电设施被盗事件;
2.完善充电设施技术防盗措施,例如;加装防盗锁、防盗螺丝等。动员和培训沿线群众等相关人员的巡线兼职(必要时给予奖励),达到联防联控,及时发现被盗、破坏,及时阻挡、上报和配合应急处置。




相关稿件:一图读懂《珠海市能源六大领域常见风险点及具体防范措施》